埋設測點時,對于無硬殼層地表,直接打入帶肋鋼筋即可,鋼筋露出地面約50mm;對于有硬殼層的地表,應采用鉆孔法埋設,帶肋鋼筋頂部應稍低于路面,然后用砂填孔,同時為便于行車,測點上方應設置鋼制蓋板。帶肋鋼筋直徑不應小于20mm,打入原狀土深度不應小于300mm,需做好監測點標識工作。
地表沉降測點埋設實例如下圖7.2.1-1所示:
圖7.2.1-1 地表沉降測點埋設實例
建(構)筑物沉降測點應設在離地面30cm的外墻體上:對于一般性建筑,可設燕尾式或彎鉤式外露觀測標,要求測點頭伸出墻面以能定尺為準;對于古建筑、賓館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可設隱蔽觀測標。
本方案中,建筑物豎向位移測點采用鉆孔標芯法進行埋設:在離地面300m~500mm的墻上鉆孔,孔深120m~140mm,然后將“L”形觀測標水平嵌入墻孔內,半球段垂直向上,鋼筋露出墻面約40mm,鋼筋與鉆孔之間的縫隙應用水泥砂漿或膠水灌實。
建(構)筑物沉降測點布設示意圖如下圖7.2.2-1所示,測點布設實例如下圖7.2.2-2所示:
圖7.2.2-1 建(構)筑物沉降測點布設示意圖
圖7.2.2-2 建(構)筑物沉降點埋設實例
地下水位測點應設置在圍護樁或止水帷幕外側2m處,攪拌樁或地連墻施工搭接處及相鄰房屋與地下管線相對密集處。
觀測孔的埋設過程主要包括測量放線、成孔、井管加工、井管下放、井管外圍回填、洗井等工序。
地下水位測點埋設流程如下圖7.2.3-1所示:
圖7.2.3-1 水位觀測孔埋設流程圖
(1)成孔:水位觀測孔采用清水鉆進,鉆頭沿鉛直方向鉆進;在鉆進過程中,應及時、準確地記錄地層巖性及變層深度、鉆進時間及初見水位等相關數據;鉆孔達到設計深度后停鉆,及時將鉆孔清洗干凈,檢查鉆孔的通暢情況,并做好清洗記錄。
(2)井管加工:井管的原材料為內徑70mm、管壁厚度為5mm的PVC管,為保證PVC管的透水性,在PVC管下端0~5m范圍內加工蜂窩狀
8mm的通孔,孔的環向間距為12mm,軸向間距為12mm,并包土工布濾網,井管的長度比初見水位長6.5m。
(3)井管放置:成孔后,經校驗孔深無誤后吊放經加工且檢驗合格的內徑70的PVC井管,確保有濾孔端向下;水位觀測孔應高出地面0.2m,在孔口設置固定測點標志,并用保護套保護。
(4)回填:在地下水位觀測孔井管吊入孔后,應及時回填中粗砂,孔頂回填粘土泥球。
(5)洗井:在下管、回填礫料結束后,應及時采用清水進行洗井,并做好洗井記錄。
(6)檢查止水效果,封加孔蓋,不讓雨水進入,并做好觀測井的保護裝置。
地下水位測點埋設示意圖如下圖7.2.3-2所示,地下水位測點埋設實例如下圖7.2.3-3所示:
圖7.2.3-2 地下水位測點埋設示意圖
|
|
(a)地下水位監測點 | (b)水位管 |
圖7.2.3-3 地下水位測點埋設實例
樁頂水平位移與豎向位移監測點一般布設在圍護樁周邊中部、陽角處、深度變化處等部位,樁頂水平位移與樁頂沉降監測點共點。現場埋設測點時,在圍護樁頂澆筑混凝土前于樁頂相應位置植入監測元件或混凝土澆筑后用沖擊鉆在預定位置處鉆孔后直接打入監測元件。
圍護樁頂豎向位移監測時,直接將銦瓦尺放置于固定螺栓上進行觀測;樁頂水平位移監測時,在固定螺栓上加裝棱鏡后進行觀測。
圍護樁頂水平/豎向位移測點布設示意圖如下圖 7.2.4-1 所示:
圖 7.2.4-1 樁頂水平/豎向位移測點布設示意圖
測孔按圖紙設計要求沿基坑按40米左右的間距布設1測孔(詳見測點平面布置圖)。樁體深層水平位移管應在基坑開挖前埋設,通過直接綁扎將測斜管固定在圍護墻的鋼筋籠上,鋼筋籠入孔后澆筑混凝土(安裝示意圖見下圖)。測斜管與支護結構的鋼筋籠綁扎埋設,測斜管與鋼筋籠的固定必須十分穩定,以防澆筑混凝土時,測斜管與鋼筋籠相脫落。同時必須注意測斜管的縱向扭轉,很小的扭轉角度就可能使測斜儀探頭被導槽卡住。同時,圍護結構測斜管安裝與埋設應遵守下列原則:
① 管底宜與鋼筋籠底部持平或略低于鋼筋籠底部,頂部達到地面(或導墻頂);
②測斜管與圍護結構的鋼筋籠綁扎埋設,綁扎間距每間隔1m;
③測斜管的上下管間應對接良好,無縫隙,接頭處牢固固定、密封;
④管搬扎時應調正方向,使管內的一對測槽垂直于測量面(即平行于位移方向);
⑤封好底部和頂部,保持測斜管的干凈、通暢和平直;
⑥做好清晰的標示和可靠的保護措施。
管徑采用為φ90的PVC管,管長與鋼筋籠同長。
圖7.2.5-1 測斜管綁扎埋設示意圖
圖7.2.5-2 測斜管管口與基坑位置示意圖
下一篇:保證工程質量的管理制度
2020-08-11 10:23:11
2020-08-11 10:00:59
2020-10-26 15:25:02
2021-03-03 15:43:09
2020-12-19 17:35:50